關於行銷台灣品牌,政府從根本上就方向錯誤

關於行銷台灣品牌,政府從根本上就方向錯誤 | 有物報告

品牌:產品價格高不等於高品牌價值

身處設計產業的人都知道,每次台灣的類官方單位帶領相關文創、設計業者到國外去參加展覽,目標永遠都是「產值」。而且還是一次性的產值。每次展覽後的官方新聞稿也都會大肆強調其產值多高,訂單有多少,打破去年的產值記錄達到 XX 億。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單價極高、產量極少的奢侈品品牌就會成為這些類官方從業人員「達陣 KPI」的樁腳。

那為什麼台灣所謂的「品牌推手」,這些官方、半官方單位還推廣奢侈品牌,而不是推廣生活類、價格容易入手為主的品牌呢?想想如果台灣出了一個 ZARA 或是無印良品,可以為台灣人創造多少就業機會跟供應鏈需求?

但最悲哀的是,很多來自官方、半官方的「專業人士」真的以為高價值的品牌都是高售價產品的品牌,甚至對平價商品例如做紙製品的、設計文具的、泡茶器的、平價杯子的、有趣生活小物的敷衍了事。或許是因為這些品牌需要長期經營通路與大眾市場,無法立竿見影的在每一次展覽中都獲得「達成產值 XX 億」效益。

政府若真的想要好好的推廣「台灣設計」,將台灣設計的傑出讓全世界都看到,就應該要好好去思考該如何借鏡泰國、南韓的作法,重點扶植平價商品品牌,務必要思考每一個環節從設計、生產、業務、行銷、物流等不同領域都予以一定的協助,而不是只有帶著品牌去國外參展就叫做推廣台灣品牌。不是只有每次拿到多少億的訂單就是成功。
展覽:國外參展根本是場秀

提到官員極度缺乏品牌概念,那這些「官方」主導的國外參展活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 . . 眼睜睜看著錢花了、秀也做了,可是邀請的賓客完全不對,更不用提什麼行銷宣傳的成果。畢竟這樣大手筆的舉辦服裝秀,一定是為了宣傳台灣設計師品牌,可是當我看到與會人士只有一群僑胞,以及和時尚產業完全無關的人士,我就知道結果絕對不妙。

. . . . 宣傳品牌卻沒有邀請巴黎的時尚人士、時尚買手或時尚媒體,這樣花大錢的行銷意義是什麼呢?當然,這樣的表演之後,不用說是否造成正面宣傳效應或帶進實質經濟效應,就連讓當地人進一步認識這些台灣品牌的效果都沒有。』

真的是極度悲哀!

台灣靠代工起家,因此這些從外貿系統出身,戰功彪炳的大將們,觀念都還停留在「創造業績的最後一哩路就在展覽」的 B2B 概念。他們並不知道 B2C 的品牌時代,是需要靠媒體宣傳品牌、靠通路銷售商品的。

因此當這些「外銷大將」帶著台灣品牌出國開疆闢土時,我們常看到國內媒體跟著去,駐外單位的官員剪綵致詞,還領著僑胞出席展覽。排場驚人。

但最重要的國外媒體呢?在地的代理商、通路商呢?
有點誠意的官員會說:『不好意思我們不熟耶,可以請你們幫忙介紹嗎?』有些則直接說:『這我們沒辦法喔,很重要嗎?』。

我終於知道,原來這些展覽最重要的 KPI,是把場子做給官員、國內媒體報導曝光,面子給足,知名度上升了。

若想要受到當地媒體、通路的青睞,只能祈禱八字夠硬,上輩子多燒香。或剛好當地媒體與通路商被冥冥中的力量引導,剛好「路過」我的攤位,又剛好對我的品牌跟商品感興趣。

我常在展場遇見懷抱著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夢想將台灣原創品牌帶向全世界,與金髮碧眼的高加索人一較高下。他們砸下 30~50 萬元新台幣(最基本開銷),參加歐洲、美洲、日本、或香港的指標性展覽。

絕大多數的從業者、設計師都非夢想家,因此得為了爭取公部門的展覽補助,寫企劃書寫到熬夜爆肝。數十頁甚至百頁的企劃提案,常常只換得數萬元補助款。

這些為了台灣未來打拼的年輕人,攤位只能租 3×3,展覽桌椅要去 IKEA 扛,落腳的地方好一點找民宿,不然只能住青年旅社。更別說餐餐都以麵包、三明治果腹,為了就是省下經費投資於產品研發上。

但一轉眼,卻看著中央官員搭著商務艙,住著花都巴黎市中心的高級飯店,連便當都要從唐人街的中餐廳用計程車送過來,熱騰騰的一個要價 25 歐元(約 1,000 元台幣)。

一邊是充滿未來性的台灣品牌,一邊是官腔的官員政客。奉公守法納稅的我們,希望把預算投資在誰身上?我想答案再明顯不過。但現實的殘酷卻是把人民的血汗錢拿去服侍這些「公僕」,用來做面子、充排場,卻無法多分配點預算給致力於台灣原創品牌的設計公司們。

不禁要問,我們的國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一位行銷人發自內心的呼籲

台灣目前在推廣、輔導文創產業、設計產業的問題,就是出在有資源的公部門缺乏品牌行銷的專業,甚至誤以為看到一些成功的台灣本土品牌就可以複製此經驗到歐美日或是其他世界各國。這個現象不只在台灣的流行產業、文創產業發生;台灣許多做品牌的公司,思維上都有很大的盲點,總是以為土法煉鋼、苦幹實幹終有成功的一天。這還是脫不了過去代工的邏輯。,台灣目前最缺乏的是導入國際品牌成功的經驗。

現在的市場求的就是快狠準。如果自己沒辦法培養人才或團隊,市場又快速變化不等人,可能在等待的時間裡,一個潛力良好的未來之星就因此被抹滅掉(有可能是功能的創意被他國先發揚光大,或是設計直接被中國剽竊),但經驗的累積都需要一段時間。

鄉民說得好,「閃開!讓專業的來!」。最好的辦法的確就是找有經驗的人才來做,例如中國的小米可以挖角 Google 的副總。為什麼台灣企業若要成立國際成衣品牌,不能挖角 ZARA 或 H&M 的高階主管?

倘若多數台灣企業趨於保守.
回歸實務,講求實效

最後我要說一句很重的話,就是我們國家聘任這些靠著考試進去的外交官、駐外經貿人員,真的不懂消費性市場。我曾參與台灣精品計畫,這個計畫的目標是將台灣精品推廣到東南亞國家。結果,該計畫最大筆的預算支出卻是把各國當地的代言人,請來台灣參加計畫啟動記者會。行銷的目標對象不是其他國家的消費者嗎?請人來台灣做什麼?

政府花了大把鈔票請來代言人,已經沒有太多預算在這些國家辦活動、買廣告,做宣傳。完完全全失去代言人在於行銷傳播(Marketing Communication)的意義。而所謂在各國推出的行銷活動,竟然是網路抽獎。最後活動當然是草草結束。

或許是狗吠火車,但我還是希望有一天在上位者或是握有資源者,能夠真正了解做什麼事情才是真正有效。自己如果不會做,就要請有經驗的人來操刀,並且將資源投注在對國家、品牌真正有助益的作為上。這樣國家的未來才會有希望,才有辦法跟全世界的品牌做競爭。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旅行決策行為模式

台鐵舊山線規劃鐵道自行車、小火車復駛 估114年正式營運

年假到花蓮 看Q版紅面鴨、藍虎鯨